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专题专栏 >> 质量强市 >> 标杆企业风采 >> 内容
质量为“果”,何为“因”?
发布日期:2023-01-20  来源:市场监管局  浏览次数: 【字号
 

《大学》中说:“物有本末,事有始终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“本”就是树根和树干,“末”就是树枝和树叶。“本”和“末”代表一个事物的因与果。“本”是因,“末”是果,要想枝繁叶茂,必须要从培养树根和树干着手。有因才能有果,在一个公司里,想要获得“质量”,又当如何?

从历史发展沿革来看,自手工匠人阶段来到生产规模化阶段以后,出现了劳动的分工,由于技能上的差异和彼此的不信任,在从原材料部件加工、半成品生产乃至成品之间进行转移时,需要对各阶段的劳动成果进行“检查”和“验证”(检验),因而产生了质量的职能。

由于产品的质量特性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形成,而质量检验并不能改变产品的质量特性,只是通过使用检测设备对产品质量进行认定和“把关”而已。充其量,也只能对交付以后的产品合格率承担相应的责任。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也提出,“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,不是检验出来的。”

随着生产规模化发展至体系化,“质量是设计出来”的观点被提出。因为,当一个产品的设计完成后,其质量特性就已经确定,其后续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活动,都是保持质量特性不丢失。工艺设计是产品研发的其中一个部分,而生产和质量控制方式属于工艺设计的输出。若整个生产过程能够严格按照工艺执行,理论上就能得到想要的“质量”。

《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》(GB/T19000-2016)中的“质量”定义是: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;“客体”定义是:可感知或可想象的任何事物。新标准对于质量的定义又有了新的更广义的解读,“质量”的“客体”的涵义应理解为:产品是客体、成本是客体、绩效是客体、交付是客体等等。总之,公司的所有经营活动和事务均属于客体。要使得这些客体满足要求,就必须通过系统的管理来完成。因此,质量更是“管理”出来的。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认为,质量问题中的八成是来自管理层,也就是说,绝大部分的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管理的自省以获得预防。

随着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,如何将高质量发展的口号真正落到实处,绝大多数公司已将质量上升成为未来发展战略决策的重中之重,更是众多优秀公司常葆健康运营的文化基石。质量管理并非只是质量事务本身,更是承载着公司质量文化的器物,是一个用于表达和展现公司质量文化的法器,比如“剑”。将军的佩剑,并非用来杀敌,更应该用它来喝令千军万马,革除军中弊端,甚至自裁。亮出质量之剑,通过对质量事务的处置,深挖管理中存在的漏洞,切实罢除陋习,让全体员工看到质量利刃发出的闪闪寒光。

从物质层面的员工行为,到组织层面的公司制度,再到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观,其共同点都集中的表现为员工的质量意识活动。由此可见,管理者要将自己对质量的理解传递给公司每一位员工,带领整个团队形成高度一致的质量意识。只有播种符合公司自身特点并不断积淀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,才能培育和收获丰硕的质量果实。

作者: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    黄新东

[打印] [关闭]
 
主办单位: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:0519-12315
地址:常州市新北区太湖东路105号 邮编:213022 网站地图
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  网站标识码:3204000034  苏ICP备0500361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