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专题专栏 >> 历史专栏 >> 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 >> 内容
常州实现市场主体60万和企业总量20万“双突破”
发布日期:2020-01-07  来源:市场监管局  浏览次数: 【字号
 

常州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,截至2019年底,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0万户,达到60.32万户。其中,企业突破20万户,达20.84万户,注册资本(金)突破2万亿,达20566.67亿。

自常州市市场监管局恢复企业登记管理、1980年9月全市颁发第一张营业执照(“高钧记五金加工修配作坊”)起,近40年来,我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,市场主体有序发展,市场经济持续活跃,呈现数量稳增、规模扩大、结构优化的态势。

一是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。数据显示,从1992年到2019年,市场主体总量从10万户增长到60万户,增长了5倍。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江苏提出“强富美高”新江苏以来,得益于注册资本认缴制、“3550”、先照后证、多证合一、证照分离等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政策落地,创业门槛大幅降低,审批效率大幅提高,“大众创新、万众创业”环境不断优化,全市市场主体数量呈爆发式增长。5年多来,全市市场主体总数翻了一番,新增市场主体近30万户(绝对量),占现有市场主体总数的一半,月均诞生市场主体6430户。按我市常住人口472.9万人计算,每千人拥有企业数从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7户增长到44户。

二是民营经济发展迅速。近年来,全市民营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,总量规模逐年攀升。截至目前,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58.07万户,注册资本(金)11901.21亿元。民营经济占比不断提高。2019年,全市民营经济占市场主体总量比重达96.27%,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绝对主力。民营经济增加值、税收贡献稳步提升。2019年上半年,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11.9亿元,占比已经达到66.7%;全市实现民营税收收入385.8亿元,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73.6%。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容器。2019年,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250.70万人,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6.63%。

三是产业结构更加合理。数据显示,截至2019年12月底,全市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、第三产业比值为0.02:1:1.89,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发展主力,且比重逐年增大。(行政服务处)

[打印] [关闭]
 
主办单位: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
地址:常州市新北区太湖东路105号   邮编:213022   网站地图
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:0519-12315  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:0519-85685023(工作日9:00-17:00,仅处理门户网站纠错问题)
网站支持IPV6   推荐使用1024*768或以上分辨率,并使用IE9.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
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  网站标识码:3204000034  苏ICP备05003616号